欢迎访问萍乡民革网站!
当前时间:
党员必读 / 民革历史

孙中山缔造了中国国民党

作者:佚名

  孙中山,名文,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1894年,孙中山在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孙中山最初的革命活动是从华侨中开始的。1894年,孙中山去美国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反清革命,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进步华侨的支持下,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895年1月下旬,孙中山抵达香港,积极筹建革命组织。2月21日,孙中山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通过了修订的《兴中会章程》。1895年2月下旬,孙中山赴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同年10月,兴中会策划在广州起义,后来,起义计划泄露,孙中山流亡国外。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孙中山与逃往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0年夏,由于英国政府不同意香港总督支持两广独立的计划,李鸿章又应诏北上,孙中山决定准备在内地起义。但起义队伍粮械不继,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武装起义又告失败。1903年秋,孙中山前往檀香山,在改组兴中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名为“中华革命军”的组织,并在入会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与黄兴、宋教仁等结交,商定兴中会与华兴会联合。1905年7月30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筹备组党的会议。在会上,孙中山提议建立革命同盟会,与会人员商议定名为中国同盟会。8月20日,同盟会正式举行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由黄兴等人起草的会章,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中国同盟会是清末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也是中国第一个政党。
  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立即撤销和议代表,迫使革命势力妥协。帝国主义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这样,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随之结束。2月13日,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由于南京临时政府旋即结束,同盟会本部于1912年4月25日迁往北京。随着国内其他政党的迅速壮大,同盟会不得不扩充组织,与其他五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国民共进会、蒙藏联合会)合并为国民党,以适应政党竞争的需要。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组织下,在北京成立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事长。1913年初,宋教仁提出“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的主张,以限制袁世凯专权,遭到袁世凯的记恨。同年3月20日被袁世凯指使的特务行刺于上海车站。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遭刺杀后,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袁世凯在就任正式大总统后,于1913年11月4日下令将国民党强行解散。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1919年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    1923年2月,孙中山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1月20日上午9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开幕式由孙中山主持并致开幕词。参加“一大”的中共代表26人,其中有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张国焘、李立三、瞿秋白、林祖涵、李维汉等;陈独秀因事未能出席。主席团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组成。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这次会议以国民党改组、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主要内容,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体现了国民党改组的成果,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府。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11月,离广州北上。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右派向左派发动了进攻。蒋介石是以左派面目出现的新右派,他实行既联共又限共的两面派手段,在南方成为掌握最高权力的人物。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他的势力更加膨胀。于是,他背叛革命,背叛三民主义,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左派便公开树起了反蒋大旗,成为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国民党从此开始分化。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首先发动了南昌起义。起义胜利后,组成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参加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起义部队进行整编,仍沿用国民党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由此可见,南昌起义实际上使用的是国民党的旗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中国共产党从1936年起将对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形势的急剧变化,也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对其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中共与地方实力派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形成三位一体的\”西北大联合\”。西北大联合形成后,三方停战合作,共谋抗日救国大计。但蒋介石仍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张、杨苦谏蒋停止内战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剿共。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西安事变发生后,经过多方努力,最后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全国范围内团结合作抗日的局面即将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要接纳共产党实现再次合作。《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和蒋介石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938年10月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由重视国民党转变为重视共产党,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企图分化瓦解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也由抗日之初的比较努力的抗日转为比较消极的抗日,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之后,国民党连续制定了一系列反共秘密文件,如《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是国民党政府由联共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标志。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遇难。同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发言人的名义发表谈话,揭露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的真相。    1941年3月,蒋介石被迫“保证”决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
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度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国民党内民主派的统战工作,如1941年夏,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的直接帮助指导下,由王昆仑、许宝驹等组建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小民革”。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共反民主的面目暴露无遗。1943年依靠中共南方局的支持和帮助,谭平山、王昆仑、陈铭枢、朱蕴山等人在重庆筹建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1945年10月28日上午,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在重庆上清寺秘密举行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宣告正式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是国民党内一部分爱国民主人士为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建立的政治组织。
  1946年3月,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在香港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于1946年4月在广州成立。李济深为主席。该会以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为最高行动标准,主张各民主党派一律平等,反对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军队国家化,实行民生主义的计划经济。其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主张与民联基本相同。
这一时期,国民党民主派以谋求真正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宗旨,对国民党统治集团是期望通过斗争,促其改革,这些斗争是和共产党联合一致的。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气焰十分嚣张,国民党民主派这种坚持革命的原则,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尊敬。
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主席李济深1947年3月在香港发表了《对时局意见》,明确指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在  美帝制持下实行独裁、内战、卖国的政策,已给“整个国家民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机”,对此,已成为反动派领袖的蒋介石“应负主要责任”。为了创建一个影响较大的国民党革命派组织,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于5月4日开始筹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7年11月,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会议在香港举行。
  1948年1月1日,由李济深、何香凝等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谭平山、陈铭枢等领导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冯玉祥为首的“旅美中国和平民主同盟”,朱学范领导的“中国劳动协会”,王昆仑、屈武等人的“小民革”等国民党民主派,发起组织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宣布正式成立。会上发表了宣言和行动纲领,主张推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成立有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参加的联合政府。大会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李济深、何香凝等团结党内有识民主人士,积极开展有效的反蒋和反帝斗争,声援人民解放军抗击蒋军的战斗。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取得辉煌胜利,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一号召迅速得到了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5月1日,毛泽东致电李济深、沈钧儒说:“在目前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也已成为必要,时机业已成熟。”并提议由民革、民盟、中共中央于本月内发表三党联合声明,以为号召。5月5日,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李济深等响应中共“五一”号召。
  1949年1月7日李济深等到达大连,受到李富春及当地党政领导的热情接待。李济深对中国共产党对待民主人士的真诚合作态度非常满意,对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十分乐观。1月12日李济深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说:“贵党领导中国革命,路线正确,措施允当,洽符全国人民大众之需要,乃获今日之成就,无任钦佩。”1月22日李济深与到达解放区的民主人士55人发表对时局意见,明确拥护中共领导,拥护中共中央真正的人民民主和平的八项条件。1月27日,民革又单独发表《对于时局的声明》,进一步明确其政治态度,强调“革命必须进行到底”,“必须在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共领导之下,才有不再中途夭折的保证。”
  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推选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了参加新政协的45个单位510名代表名额,其中党派单位14个,代表142人:中共16人,民革16人,民盟16人,民建12人,无党派民主人士10人,民进8人,农工党10人,救国会10人,民联10人,民促8人,致公党6人,九三学社5人,台盟5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0人;
1949年,李济深、何香凝、柳亚子等人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共同纲领》的制定,参与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宋庆龄、李济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谭平山、朱学范、傅作义、李德全、何香凝分别任政府部委的部长和主任。
  1949年11月12日至16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通形式。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召开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等四个方面的代表58人参加了会议。经过民主协商,会议决定: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统一成为一个组织,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成员均转为民革成员,民联、民促同时宣告结束。这次会议圆满地解决了国民党各民主派别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在组织上的统一问题。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李济深为中央主席。
  民革分别于1956年、1958年、1979年、1983年、1988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召开了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民革第一届中央名誉主席是宋庆龄。历届主席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屈武、朱学范、李沛瑶;现任主席何鲁丽。
  目前,除台湾、西藏外,民革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组织,现有党员七万余人,基层组织近3000个。
  民革中央机关分设办公厅、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联络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部等6个职能部门。
  民革中央主办有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报纸《团结报》和内部发行刊物《团结》杂志,并有团结出版社、中国通和经济开发咨询服务中心等。
  《团结报》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唯一的一张具有爱国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创刊于1956年,该报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振兴中华的目标而服务


下一篇: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