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抗战时期石门县长曾新民
作者:宋华铿
1939年8月间,任职于国民党茶陵县党部书记长的曾新民从外县视察回来后,即收到一份湖南省政府薛岳主席要召见的通知 ,次日赴莱阳(抗战时湖南省会设在莱阳),当时由省民政厅厅长代为接见 ,谈话约三十分钟,谈的都是县政问题,最后将薛岳任命他为石门县县长的手令递给他,嘱他抗战非常时期应克服一切困难,尽快上任。莱阳离石门有千里之遥。 要是在平时,可由莱阳乘火车至长沙,改乘小火轮到澧县之津市,步行120华里,则抵石门,大约需一个星期。当时日寇已经占领了岳阳和临湘二县,上任之旅的艰险,可想而知。
曾新民一行7人(包括1位主任秘书,2位科员)从莱阳乘火车北上,第二天抵达长沙。当时的石门县隶属常德专署,自然要先去面见专员。从长沙乘小火轮经沅江茈湖口进洞庭湖,因为常有敌机串扰、机枪扫射,大家提心吊胆,两天后才到常德。常德到石门180华里,全是乡道,见过专员后乘轿前行,当日到达石门县最南端的花菽乡,了解到花菽乡西靠桃园,是一个仅数十户人家的小村镇,民风淳朴,但水利状况较差,若遇大旱之年,农民生活是非常困难的,曾新民均祥记于册。第二天,续向石门县城进发,途径三个乡公所,均接到县长到任的通知,一路均有照料,下午四时左右到达二都乡,隔一条澧水河,与县城城区相望。进城沿途,爆竹声声,非常热闹,足见市民对新县长之期待,曾新民暗下决心,以实绩关注战时之民生、安抚战时之民心。
石门,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处湘鄂边陲,东连澧县、临澧,南接慈利、桃源,西抵桑植、鹤峰,北与湖北省之松滋、五峰两县毗邻。属于二等甲级县(当时湖南省政府根据人口、面积、经济资料等情况将各县分成三等,每等又分甲乙两级),人口32万,地图形似倒置之长靴,东北部丛山峻岭,盛产桐油,仅南部产稻米。澧水流经县城,可通小木船。原有通澧县的公路因战事所毁。
石门县政府县长之下,设秘书室,有主任秘书和军法秘书各一人;七科二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军事科、社会科、地政科,户籍室和会记室。除会记室主任由省会记处委派外,其余人员均可由县长选任。曾新民除了同时到任的6人外,其它人员均为就地遴选,于是在约60个县政府职员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本县人或是前任留任之人员,其余则多为朋友介绍推荐者。另外县政府还有2个直属机关:警察局和卫生院,人事权在省政府。除此县长还有好几个兼职:国民兵团长、田粮处长、地方税收征收处长和司法处兼行政事务和检查员等。兼职机关名义上县长兼首长,实际上由省派副职负实际责任。
到任后,曾新民立即着手了解县情民意。当时的石门县最大的问题是治安,丛山峻岭中乡民强悍、匪患频仍,且警匪互为依存,横行乡里。有名的两股土匪其首领一是泥市乡的应占元,二是新河乡的朱博安。这两个匪首均有象样的家业,而且他们凭借手中的钱和势,还获得一官半职,黑道白道通吃。当时有好多人向曾新民建议:只要把这两人搞下来,地方治安就会大为改观,曾新民决定进一步了解这两人的更多情况,原来有好几个派出所的所长,都有三年前被招安的土匪背景,其中有一个姓覃的所长虽与应、朱二人同流但良心未泯、合污不深,曾新民决定分化他们以便各个击破。于是通知覃姓所长一人到县里议事。曾当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陈述县政府坚决整顿治安、不灭匪患誓不甘休的决心,要求覃配合县里部署,争取立功。半个月后,覃利用自己与应占元的私人关系诱请其到县城某地吃晚饭,应占元欣然应邀前往而被事先埋伏之枪手当场击毙。另一匪首朱博安闻讯后自知大事不好,慌忙逃至湖北藏匿起来。应匪一死,石门虽说人心大快,但朱匪未灭,隐患仍然堪忧,曾新民便手令警察局长到办公室交代任务,一定要在大年前将朱匪捉拿归案,经过精心策划,因为朱匪还有老娘在老家,他又是个孝子,判断他无论如何会在大年三十夜前潜回老家,遂决定在大年前秘密潜伏在朱匪老家四周守株待兔。大年初一上午9时,曾新民果然接到电话喜讯:威震多年的朱匪博安终于落网。一个星期后,朱匪被批准执行死刑。至此,曾新民到任石门县14个月,就将两股称王称霸的惯匪收拾了,政令得以顺利推行。
1940年春,曾新民奉调集训返回途中绕道石门南部三乡,正值早稻登场在望,可是因为久旱无雨,群情焦虑,争水纠纷不断,且愈演愈烈,群体性械斗一触即发。于是,当即召集乡保长及地方士绅大会,严词告诫,千万不能轻举妄动,另一方面打电话县政府派员组成督导小组合理调配水源,以作权宜之计。经过详细调查,曾新民终于明白,南部三乡的水利纠纷由来已久。
明朝万历年间,当地连年大旱,好多地方颗粒无收,而水量丰沛的道水河,日夜奔流不息白白浪费。一位梅姓翰林看在眼里,十分惋惜,决定倡修拦河坝,自费进京反复向皇上书陈此情终获皇上恩准并降下圣旨,各路绅士官商无不为皇威所折服,凑足所有银两,经两年多的施工,拦河坝河两岸的三条水渠都已修成,河左岸叫新渠,灌溉稻田三百余亩,街道后渠灌溉稻田百余亩,但人口繁密生活用水量大,河右岸为主管道,灌溉稻田万余亩。为了合理分配水量,放水闸门均由巨石凿成,不能任意拓宽,设计非常合理,一直作为乡规民约沿用至今。然而,因管道长年失修,逐渐淤塞,水流不畅,到曾新民上任时,主管道上游灌溉问题虽然不大,而下游水量不到原设计的四分之一,加上当地有一个财大势大的张姓保安团长,因保自己几十亩稻田的灌溉,借口镇上生活用水不足,私自将街后渠放水口基石之下限凿低三寸,导致流入主管道的水量急剧减少,下流几乎断水,故争水纠纷不断。了解此情后,曾新民决定用铁腕手段,首先解决这一问题,他召开一个包括乡干、保甲长、地方绅士、各校教师以及每户户主,共百余人的会议。会上他郑重指出,现在是抗战时期,一切都应从抗战这个大局出发,水利是农业命脉,疏通管道、恢复供水之乡规民约,以保障农田丰收,支援前线,人人有责,对于仗势欺人、与所欲为者将严惩不贷,并将在场之张姓保安团长一举拿下。此举使在场民众欢欣鼓舞,纷纷表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管道尽快修好。结果,原定一个月的工期,缩短为二十天就完成了。
曾新民任职石门四年内,做了一些有益于民生的好事,亦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1942年因病辞职回到萍乡,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至解放。
曾新民(1911.3——2002.6),江西萍乡上栗赤山灌泉村人,1937年毕业于国民党“政大”行政系(当时为“中央政治学校”,1946年改为“国立政治大学”)。1939年8月被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的薛岳任命为石门县县长,时年28岁,是当时湖南省最年轻的县长之一。1982年,曾新民在江西萍乡参加民革,1983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聘为终身文史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