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萍乡民革网站!
当前时间:
参政议政 / 参政议政 / 提案工作 / 参政议政 / 调查研究

萍乡市“两会”上的民革好声音(一)

3月22日上午,政协萍乡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5名政协委员围绕赣湘合作、城市养老、县域医共体建设、数字经济、基层社会治理、种业发展等主题作了大会口头发言,提出符合萍乡发展实际、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协常委龙云代表民革萍乡市委会作了题为《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切实提高我市乡(镇、街)赋权效能》的口头发言。市委会提交的调研成果《构建“医防融合”新模式 夯实公共卫生基础》《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入选为大会书面发言。

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切实提高我市乡(镇、街)赋权效能

赋予乡镇(街道)县级审批服务执法权限改革以来,我市各县区按照要求均列出了赋权清单,56个乡镇(街)为承接好赋权事项,均设立了行政审批机构(便民服务中心)和行政执法机构(综合行政执法队),并逐步开展相关业务,在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办事难问题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放”“接”“用”的过程中,仍存在赋权结构不合理,乡镇承接能力不足,配套改革推进不及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为让“放权赋能”真正“放得好”“接得住”“管得了”,激发更多基层治理“活力”,提升赋权效能,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乡镇需求优化赋权结构。在省级赋权目录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各县区可以根据乡镇发展需要,以县委托下放的形式,将部分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

2.精准认领,不断提升承接能力。一方面,各乡镇要正确理解赋权要求,在认领赋权事项时,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另一方面,加强自身审批执法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招录相关专业人才,充实到行政审批执法一线,或派出机关干部到职能部门跟班学习,保持行政审批执法队伍相对稳定。另外,可以在县级职能部门中,物色一批专业人才提拔到乡镇任职,主管行政审批执法工作。

3.推进配套改革,强化要素保障。一是职能部门在赋权时应将人员编制技术装备等同步下放,开展好审批执法业务培训,指导乡镇完善行政审批执法流程和行为。二是推进全市各县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行政审批权集中,减少乡镇多头对接工作压力。三是优化放权赋能改革推进工作考核机制。

 

构建“医防融合”新模式   夯实公共卫生基础

“医防融合”是我国深化医改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基础保障。2018年以来,我市在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探索基层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师、公卫医师组成团队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防治结合服务,一些签约群众感觉就医更加方便,健康意识也明显增强。但还存在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衔接机制不畅、家庭医师团队参与医防融合的动力不足等问题,为落实好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中推进从“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新的健康服务模式,为此建议:       

1.建立机制,探索医保和公卫资金统筹使用。建议改变医保基金和财政资金分别支付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的状态,探索落实“统筹使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公共卫生资金”的可行办法,整合经费打包支付给医联体/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由其全权负责区域内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打包原则是“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负担”,医联体/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由此获得对结余留用资金支配权的激励动力,为了降低不必要医疗成本,将医疗服务目标转向“辖区内居民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生小病”。      

2.整合资源,深入推进基层医防融合。整合居民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医院医疗信息等系统,以信息化引导医防融合。加强全科医生、公卫医师交叉培训、定期交流,建设更加紧密协同的服务团队。    

3.强化保障,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议逐步提高疾控专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根据工作需求聘请一批中西医临床医生在疾控中心兼职,强化医防融合;赋予疾控中心一定的政府行政职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保证权威专业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公开透明,解决目前层层报送、研究决策所导致的迟滞问题。    

4.中西医并重,探索中西医互补公共卫生体系。不管是新冠疫情还是微信朋友圈常被刷爆的健康养生话题,广大民众均认识到中医药的宝贵价值和重要作用,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建议深入推进中医药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建立中西医并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党的二十大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设“幸福江西”、实现乡村振兴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市在改善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还存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普遍较为薄弱、乡村医生年龄结构老化能力素质弱、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低职责任务重、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特建议如下:       

1.持续稳定加大农村公共卫生及医疗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一是保障村卫生室运行成本,解决水费、电费、网络费、房屋维修等日常运营费用。二是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保障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设备更新需要。三是在人才投入方面,设立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专项资金。四是在乡村振兴中,加大对地方政府发展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考核力度。      

2.多措并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卫生服务水平。一是建议实施基层医学人才“本土化”培养,免费定向培养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全科乡村医生,破解基层人才“下不去”难题。二是建立村医岗位培训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培训、脱产进修、在线平台教育等形式,全面提高现有乡村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三是建立乡村中医人才培训体系,出台支持乡村名中医带徒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的医师到乡村执业服务和带徒,推进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3.多维发力保障乡村医生薪酬待遇,激励人才扎根一线建功立业。一是实施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聘任,考核不合格未受聘的乡村医生自动退出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乡聘村用”人员享受乡镇卫生院聘用人员工资和社保待遇,相关支出纳入乡镇卫生院财政预算保障。二是对年满60周岁且从业满20周年,自愿退出的乡村医生,提高养老补贴发放标准,由省、县级财政按比例共担。三是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适当放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      

4.积极探索优化乡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破解乡村卫生健康发展瓶颈。一是完善乡村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制度建设。从市级层面出台关于乡村医生、村级卫生室的相关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现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建议对目前运行的乡村医生队伍建立合理的准入退出机制,用制度加强村级网底的建设。二是建立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化解机制,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生防御医疗风险的能力,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      

5.逐步推动“互联网+诊疗”在乡村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提高乡村卫生健康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借鉴天津“云检查”、浙江“未来乡村卫生室”应用场景等各地“互联网+诊疗”模式,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提高管好、用好“信息网”能力,以智能化、数字化新方式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迭代升级。二是大力实施“智慧医保村村通”工程,把医保经办服务网络信息延伸到村级,打通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