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萍乡民革网站!
当前时间:
世纪伟人 / 世纪伟人 / 孙中山研究

孙中山题匾赠乡贤

萍乡芦溪镇水山村丁寿祥,因为在乡里倡议兴办学校、修桥铺路、接济孤儿寡母,做了许多善事,是位德高望重的乡贤,民国初期被推举为国会议员。孙中山先生特题写了“急公好义”匾额赠送给他。

在后辈丁安萍家子《丁氏族谱》上,还能清晰看到孙中山先生给丁寿祥题赠“急公好义”匾额的记载:

“奕康,字寿祥,学名鹏翔,号翘九,郡庠生,屡试超等。民国一、二、三年担任芦溪镇保安会正会长,民团局民团长,治自局正议长,国民党正部长,提倡全镇添办区学三十五校,充当濂溪高等小学校校长五载,建筑西式校舍,举行第一次毕业,学生多飞去矣。国会、省会两次得选,兼监察员。蒙大总统题奖“急公好义”匾额,紫授银质褒章并给证书。北京统一善后会评议员,萍芦道路劝募员兼干事,倡办地方初级小学四校,并保管财产至义仓、育婴、团练、桥路各会,前后办理多载,均著成效。清咸丰十年庚申八月初一日申时生,娶新康(华云)乡磨高岭从九品拔元公女刘氏。”“清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据他孙媳回忆,老人于1943年逝世,享年83岁。

从以上记载来看,至少说明了四件事:一是在共和国体初创时(民国一、二、三年)丁寿祥曾担任过地方首长,是位德高望重的乡贤。二是曾当选为省和国会议员。在任国会议员期间,曾担任过北京统一善后会评议员。三是这个人在乡间提倡办学,并担任过濂溪高等小学校长五载。四是从事劝募,将劝募得来的钱用于修建学校、修桥铺路及抚养无依靠的孤、寡、婴、幼。正因为他做了许多于国于民的善事,所以孙中山总统题“急公好义”匾额并颁发银质奖章给予奖励。

晚清时期袁州府管萍乡、宜春、分宜、万载四县,萍乡的郡庠生要到袁州府去参加考试。那一年,他们一群年轻人来到袁州府,考完一场后到街上去吃饭。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吃完一小桶饭,觉得还没填饱肚子。于是他们要店小二去再去盛一桶饭来。那店小二大概是欺这几个人是外地人,便不肯去盛。丁寿祥他们大怒,便一齐上前去抢,于是与店小二发生肢体冲突,并打坏了一些东西。这件事闹到学台衙门,说萍乡郡庠生在饭店“抢击”。那学台想了解内情,便在第二场考试规定的题目之外又加了一题,让这些考生说说抢击的事。丁寿祥以“四非”出色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堂堂袁州府大街之上,非抢击之地;这些饱读诗书之人,非抢击之人;中午光天白日之下,非抢击之时;考生到饭店吃饭为的是填饱肚子,那饭非金银财宝,不是抢击之物。这份考卷交了上去,阅卷老师大加赞赏,格外给他加了分。

听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族谱里有“屡试超等”四字,原来是说他考试总会比别人考得好,故有“超等”之评价。

芦溪的水山村是由四五个自然村合并起来的一个大村。晚清时,在这穷山僻壤里根本没有学校。有钱人家为教育子弟,是请先生到祠堂里来授课。这样的机构叫“私塾”。穷苦人家的子弟根本没有书读。民国建立之初,中山先生大力提倡办学,以让平民百姓的子弟也有书读。讲到这个问题时,丁汝刚先生挥动着手臂,说:“水湄以进,在寿祥先生大力倡导下,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起了四所小学。这就是现在的水湄、半山、仁里,蔡家岭等学校。这四所小学的建立,解决了附近村民子女上学的难题。”

丁寿祥除了在山里倡建初级小学外,还在芦溪街上还倡议建起两所小学。一所是在河西的圣岗山下(现在的芦溪小学位置)建起一所完全小学,一所是在河东(现在的芦溪中学教师宿舍位置)建了一所‘濂溪高等小学’。他自己亲自担任校长,当了五年才离开。族谱上还有“义仓育婴”的记载。当时芦溪的义仓是由市民捐钱购买,或由开明士绅捐献,由地方政府派人管理,遇到灾年来救济灾民的。当时丁寿祥管理过这个义仓。育婴嘛,是将一些无人抚养的婴儿收养起来。丁寿祥管理着的这些钱财,就是用来修桥铺路、兴建学校、救济灾民、抚养孤、寡、幼、婴的。

看来,孙中山奖励这个人,其实还有深意。“急公好义”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以公事为重,在社会上多做行侠义仗义之事,有“天下为公”之意。但在晚清时期,由于朝庭贫弱、官员腐败,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一方面是贫苦百姓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民国政府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晚清时那种腐朽霉奢之风一时还没有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急公好义”之风便显得格外珍贵。为了倡导并促成这种风尚的形成,作为民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便为丁寿祥题写了”急公好义”之匾。从孙中山来讲,这既是奖励一个人,同时也是在倡导一种新的风气。

如今,这块匾额还保存在水山村易志朝的家里。土地改革时期,当地农会以为丁家很有钱,几次抄家,连这快匾也被抄走了。后来扫盲时将其当作黑板用,因‘急公好义’那四个浮雕大字影响写字,就被人用刀给刮掉了。后来不扫盲了,人们将它当作乓乒球桌用。再后来落实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这块匾就流落到他家去了。

被刮掉字的红底黑字匾额,中间“急公好义”四字还依稀可辨

被刮掉字的红底黑字匾额,中间“急公好义”四字还依稀可辨

这是一块红底板的匾,足有两米多长,一米多宽,匾的正中间上方有一个金黄色的四四方方的印记,据老人回忆,是孙中山的印记。匾的右上角有“赠丁寿祥”四个字的痕迹,中间从右至左,雕刻着“急公好义”四个黑色大字。匾的左边,是“中华民国某年某月”。这些向外突出的具有立体感的字都被刀刮掉了,但依稀看得出字的模样。   (芦溪支部  甘仲国)

 

上一篇: